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时间:2025-09-18 17:46:41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11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11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

这本书本来是想写到每周推荐里的,一不小心,写得有点多。逻辑不是很清晰,显得有点啰嗦杂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大家见谅。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以及听别人介绍误以为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大众太沉默了,大家面对问题都选择不说,于是作者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民众意识觉醒。现在读完我知道当时的理解太简单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书里还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光是能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很不错了,何况还够胆写出来,非常不易。王小波说他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其中一人,现在变得不沉默了,想要说点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说,毕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说法而已。所以重要的不是说不说,而是思不思考。

其实自古以来,不思考的人是居多的,有些是不愿意思考,有些是没有能力思考。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如果人人都“没事瞎捉摸”,去思考人生意义,去思考社会问题,那么社会就容易动荡,而统治阶级是厌恶动荡的。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习惯性的沉默,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也不能张扬。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沉默是金,多听少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卑的劣根性导致的,鼓吹西方文明敢于表达自己,直抒胸臆的坦率。我倒不能完全认同这种妄自菲薄的说法,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别,没有高下之分。直话直说有它的好,沉默以对也有它的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暂且不论沉默是不是一种美德,但我相信沉默是很有力量的,不是空洞的沉默,而是有自己思考和韧性的沉默。就像我前不久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很欣赏把说话的功夫都用来做事的人,很酷。但是,如果真有话想说,实在也无需强忍。就像男儿有泪也可轻弹,没有眼泪不用硬挤一个道理,憋久了容易憋出内伤。

某种意义上说,我也算是一个沉默的人,虽然偶尔写写随笔,咋咋呼呼的。但其实真正看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表达的东西都是比较中立的,态度也算谦逊。会刺痛别人的话我一般是不说的,一方面是我本就持着多元的价值观,认为很少有东西是非黑即白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愿去和人争执,从小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

坦率的讲,我在某些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欠缺的,所以读到这本书感触颇多。因为刚看完《乌合之众》,所以对于《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的一些观点算是加强了认知。比如群体是盲目无知的,并不以理智去判断和决定,而且再优秀的个体陷入群体之中都容易变得愚蠢,另外群体意见的传染性也是极强的。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王小波的文字里没有那么多的煽动性,从他的文章里看不出愤怒和呐喊,他只是以一种隐喻、缓和的方式说自己的思想,讲自己的道理,因为他本人就很反感洗脑,所以他不是要把他相信的一套灌输给你,而是提醒你应该去独立思考。他想去感染的也并非一帮愚昧的群体,而是希望启发一个个理智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量变也就可以产生质变了。所以说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文章可以算是社会质变的催化剂,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我不敢说自己喜欢王小波,因为我确实没这个资格,迄今为止,我只读过他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所以对这个作家我远远谈不上喜欢。但是我觉得他的文字确实有理有据,而且能启发我去思考。如果说读这本书需要花5个小时,那我认为因这本书去思考起码需要50个小时,几乎每一段话都值得细细琢磨。

身边真正喜欢王小波的朋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具备批判精神。这正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基本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粗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所谓的“爱国志士”去烧砸同胞的汽车,为什么会有网络喷子无脑喷人,为什么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会莫名爆火。

而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也会选择沉默,也许是觉得说了没用,又或者是觉得说得太多显得轻浮,自己心里明白就好。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看不起其他人的,看不起不会思考的人,同样也看不起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的人。当然这种清高或者说傲慢也是有道理的,这是每个人的权力,我认为也应该尊重这种真实表达的傲慢,尊重这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沉默。

但是我还是想就此多说两句,我们当中很多人学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然而却没有学到的是对其他人的尊敬,我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非表面假装的谦逊。就算思想比别人独立,懂得明辨是非,没有随大流,那也不能说明你就高人一等,我没发现王小波的文字里有对愚民愤怒的戾气,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冷嘲热讽。在我看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聪明的人,但真正在聪明的基础上还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有智慧的人。

我很尊敬的一个人告诉我:凡是人,皆须敬。这是我从他那儿学到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现在有的人很喜欢通过卖弄自己的权威,来辱骂或为难别人以达到心理的满足,其实这是一种很无知而懦弱的表现。他们不知道,大家绕开脏东西走,不是因为害怕它,只是害怕弄脏了自己而已。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2

一看书名,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一本抨击沉默的社会议论性书籍,其实不然——“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那么它是一本褒扬沉默品行的书吗?亦不是——“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做不存在,因为人们不会知道你”。

沉默的意义到底何在?

作者王小波青少年时期,因为家教,文革,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等原因,养成了沉默的习惯。对当时有先进思想的人们来说,长期的沉默未必是件坏事。那些积极发言的,积极参加活动的,都是所谓的“积极分子”,满嘴皆是“五讲四美三热爱”。进了话语圈就必须说那种话,当时言论的贫乏性可见一斑,更何况要靠话语来思索的人们!“好在人不光是在书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作者如是说。在当时,懂得从沉默中汲取养分,积蓄思想力量的人,才是识时务者。其实不单单在那特殊的时期,现在的我们难道不是在沉默中阅读,在无声中思考的吗?沉默是一片虚无,却包容万象,它接纳庞杂的意念,悄悄沉淀出支撑人生的、属于个人的信仰与思想。把嘴闭上,就把自己的宇宙打开了。

等到王小波那一辈的人生活恢复正常,他也开始在会上发言,写写稿子,踏入喧闹的话语 ……此处隐藏7839个字……望,要把它排除在外,因为它太脏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9

王小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黄金时代》我读了很多遍,一读就非常喜欢。王小波的一生是短暂而精彩的,读他的作品可以让我感到非常愉快。趁着周末空闲我读到了王小波的这篇杂文。

王小波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分。王小波说在他的周围有很多人在公共场合下什么都不说,私下里却妙语连珠。就是说对信得过的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沉默是人类学意义上的问文化,这种文化的基础是:开口是银,沉默是金。

的确,沉默是可以传播的,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就像野火样蔓延着。王小波讲述了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每人碗里有一片小腊肉,他的弟弟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向世界宣布我们大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是被他爸爸一顿揍。

读完这篇文章,真的很佩服王小波对这件事情观察的透彻,对比现在,人群中沉默者往往最有实力。虽然现在的大环境下,会说话的真的要比沉默的人占据优势。现在有多少人选择沉默,我们认为很多善恶可以自明,人与人生来就在不平等的人间,被尊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是你可以不听。沉默是人生的常态,但是口沫飞溅,对别人大作评价,层次确实很低。

在一个伦理体系中,人们学会了把事物分成好与坏。这种观点对我们了解世界是有不良的影响的。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王小波独到的眼光确实令人敬佩。理不辨不明,王小波的作品值得一读。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随笔集,它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让人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考,从中体会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乐趣。这本书虽然写于九十年代,但它闪烁的自由主义之美穿透时间的阻隔,今天读来仍有启迪心灵的力量。

读王小波的杂文会让我想起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鲁迅的杂文具有对敌的战斗性,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他的语言在辛辣、幽冷中带着深重的悲怆。

王小波的杂文,更多的是轻松幽默,其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往往赢得读者更多的会心的微笑。微笑之余,引起的却是心灵的震动和深深的思考,那个时代发生的那些人那些事,现在想想是觉得荒诞可笑,但却是真真实实发生在身边的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比如他的《肚子里的战争》一文,是王小波插队时的故事,他住院时碰到一哥们犯了阑尾炎要手术,但当时医院里没有大夫,都是工农兵出身的卫生员——真正的大夫全都下到各队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于是一个阑尾炎手术开了三小时也没找到阑尾,急得主刀大夫把他的肠子都拿了出来,上下一通紧捣。眼看天色越来越暗,别人也动手来找,那哥们被人找得不耐烦,撩开了中间的白布帘子,也去帮着找。

最后终于在太阳下山以前找到,把它割下来。这个看似太离谱、太荒唐、太不可思议的故事就是作者亲历的事,他轻描淡写的叙述初而令人捧腹,继而令人叹息,最后令人想流泪,这就是王小波杂文的艺术魅力。《沉默的大多数》中有好多这样的文章,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等,都是让人读了不会忘记的文章。

其实我对王小波知之很少,还是从他夫人李银河为他写的祭文中稍有了解的,我一直在想,这是个怎样的人呢?能让他死后好多年,各种版本的作品本层出不穷,盗版书也热卖不止。恰逢农工党苏州市委举办了“重温经典,学新知新”读书节活动,参加的党员可以选本书读,我毫不犹豫的选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生前就像这书名一样,只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个,他文学的全部目的也非常质朴和简单:我要试着创造出一点美。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能创造出一点点美,那么生活一定是有趣的。像王小波那样努力做一个有趣的人,在GDP和房价的生长中保持着曼妙的想像力和激情,生活可以沉默但不能无趣。作者:谢庆琳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1

快乐一直是每个人都渴望和追求的。在王小波《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中,东西方人追求快乐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小波认为,西方人从物欲的追求中得到满足,而东方人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王小波较为赞成东方的快乐观,而反对物欲横流造成的“西方病”。

相比之下,双方追求快乐的方式虽然不一样,但追求快乐超过一定限度时,都会产生不利的局面,导致物极必反。这就是所谓的“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是人情社会。孟子提出“仁者,亲亲也,义者,敬长也。”强调仁义的本源来自于人际关系。正如小波所说的,这种追寻快乐的方式是我们的一大优点。我们既不冷漠,又不自私,而且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中国社会四平八稳,不容易出毛病。最近的疫情就是很好的佐证。我们看到西方申请破产救济金的人多到不可思议,一方面是西方人没有存钱的习惯,以超前消费为主的他们一旦居家隔离便失去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发达的人际关系。在中国,危机下你假如破产了,不论亲人还是朋友,至少不会让你饿死。但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一旦走向极端,就会被人际关系所严重束缚。如同三纲五常之类的就万万不可取。可如今我看来,这种人际关系大有弱化的趋势。

西方人崇尚物欲。人的欲望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被无限的加强放大,以至于到后来他们都忘了追求物欲到底是为了什么,反正肯定不是为了满足需求。我觉得也许是一种病态的成就感吧。总之,小波在文中说这是“自激”。西方人一个劲的索取且不计后果,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到如今新冠疫情下将生命与金钱进行衡量,他们对物欲的追求都到了一种极致。

也许是时代的不同,小波的观点不完全正确。如今的东方,从人际关系中追寻乐趣的方式趋于平稳或弱化,而对物欲的追求却愈演愈烈。一方面归功于互联网的发达,人们有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主义”、“观念”,个人思想因此逐渐独立和解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着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社会上正是有了像李文亮这样敢于发声的人咱们的国家才能更好。所以,我相信,现在再也不会出现清朝时的“节烈妇女”了。更何况,人们离婚还来不及呢。夫妻之间不合便离,疫情居家隔离过后离婚率更是创了新高,这是全然不给古人面子了。更不会有文化革命时狂热的、失去理智的集体主义。现在人总这么认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尊重你的观点,但想要说服我,门都没有。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东方人对物欲的追求愈演愈烈。各种各样的功利心态、拜金思潮不可避免的喷涌而出,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和金钱挂上钩。朋友送礼,首先想到的不是朋友爱君心切,而是赶紧掂量掂量这礼值多少钱、他送我这礼有何求于我;家长给老师送礼,这无非是道德绑架。老师对待学生应该是一视同仁,而家长屁颠屁颠跑来给老师送这送那,这分明就是在说:老师你看着办吧,我的礼可是够给面子了,你这面子给我孩子也要给够啊。这并不公平。我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利是图,当然了,适当的利益交流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建设,但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应是依靠情感。或者换一种说法,以爱为基础。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正东国学网 www.shfcm.com 版权所有